从“雾里看花”到“蓝天常在”——被联合国环境署点赞的“北京奇迹”炼成记

2025-06-05 新华每日电讯

2025年初夏时节,一张2024年美丽北京建设“成绩单”新鲜出炉:202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2%。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14天,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由2013年的58天减少到2024年的2天,降幅达96.6%。

从“雾里看花”到“蓝天常在”,从被媒体连篇报道空气污染问题到治理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用十几年如一日的攻坚克难与开拓创新,为全球大气污染治理贡献了全新方案。

“雾里看花”到“蓝天常在”的蜕变

夏日,在景山山顶凭栏远眺,宏伟壮观的故宫博物院、高楼林立的CBD商圈、高高挺立的奥林匹克塔……一个个城市景观与蓝天组合成一幅幅北京“靓照”,让摄影爱好者谢先生十分感慨:“与2013年的北京相比,蜕变之大实在是令人震惊。”

谢先生回忆,彼时的北京一到秋冬季,每周总有几天是灰蒙蒙的,自己的心情也很受影响。“那时社交媒体刚刚兴起,大家都流行晒生活。可一到秋冬,看到窗外‘雾里看花’的景色,大伙儿的分享欲就‘熄火’了,纷纷转化为对蓝天的呼唤。”

人民群众对蓝天的期待,转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保卫战”。2013年9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北京也制定并实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四大方向开始攻坚。“当时全市召开大会,市领导、各委办局纷纷签署责任书,所有部门蓄势待发,誓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说。

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先后三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项项治理行动计划压茬推进,分阶段重点开展移动源污染、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生活面源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淘汰或退出污染工业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十余载时光,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北京一微克一微克地攻坚,各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越来越多。2021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每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2年至2024年继续保持达标水平。北京实现了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从“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两会蓝”,再到“常态蓝”,曾经一度罕见的蓝天逐渐成为北京的“常客”,而亲身经历了十余年空气质量跃迁的谢先生,如今时不时就会在社交平台发布“北京蓝”九宫格。“以前拍蓝天要靠运气,现在随手一拍都是明信片,畅快呼吸、满眼风景的感觉太棒了”。

一座城市的“断舍离”

5月23日,一条好消息从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上传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秀玲介绍,北京市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全市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的2180万吨降至2024年的不到60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

这一改变的含金量有多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解释,北京市是北方地区供暖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供暖所需能源曾长期以燃煤为主。而北京首次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本地污染贡献中,燃煤污染是主要来源之一。

为此,北京市进行了大范围的“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西城区是全市最早开展“煤改电”工作的行政区,该区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王宇介绍,2003年至2015年,西城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十次大规模平房“煤改电”工程,并针对部分老旧楼房实施了“简易煤改电”工程,累计近16万户居民家中用上了电采暖。2015年底,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实现“无煤化”目标,彻底消除燃煤污染问题。

除清洁取暖改造,北京还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体系推动压减燃煤,先后发布实施固定式燃气轮机、锅炉等各类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设立或加严相关限值。同时,重点查处超标排放、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科技执法与现场检查相结合,对重点燃煤使用单位形成立体化监管,督促达标排放,并不断实现绿色升级。

一系列举措之下,北京本地燃煤污染对PM2.5的贡献比例由2013年的22.4%降至2017年的3%,退出主要污染源行列。与燃煤污染紧密相关的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也降至2024年的3微克每立方米,且自2017年至2024年连续8年保持个位数,与我国南方沿海无采暖城市水平相当。

事实上,除燃煤外,北京在城市发展上还做了许多“减法”。例如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动态更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在运输结构上,“车、油、路”一体推进,累计促进淘汰老旧车300多万辆……

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度、科技支撑、区域协同、全民共治等因素积极托举下,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告别粗放式发展,迈上节能减量、绿色发展的“断舍离”历程。

随着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减排的空间在缩窄,空气质量改善难度也逐步增加。北京进一步提出了“0.1微克”行动,把减排的触角伸得更深更细。

“比如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车,力争2025年注册登记汽车中新能源车的比例达到50%;继续鼓励企业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也要做到更加节能低碳。通过‘绣花功夫’进一步实现并稳固减排目标,以‘0.1微克’攻坚行动守护‘北京蓝’。”谢金开说。

三地协同共写绿色答卷

如果要问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李想,职业生涯印象最深刻的区域协同执法对象,他的答案里一定有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非法砂石厂。

房山区大石窝镇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涿州市相邻。据李想回忆,这里曾有一座非法砂石厂。作业期间,成堆砂石料几乎有三层楼那么高,各种拉石料的大车进进出出,整个区域尘土飞扬,周边的村民每天生活在尘雾里,苦不堪言。

“那时候,京冀两地各自执法,砂石厂所处的‘交界地’成为企业可钻的‘空子’:为逃避两地环保部门的执法,厂方专门使用车载式可移动生产设备,在两地流窜作业。”

大气流动没有边界,治理必须打破藩篱。自2015年起,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正式建立并不断完善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定期会商、联动执法、联合检查等工作制度,联合打击跨区域环境违法行为。

2019年,三地进一步将联动执法机制向区(市)县一级下沉,京津冀交界处区(市)县签署联动执法协议,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提高相邻区(市)县联动执法频次和效率,推动解决跨界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8年,京冀两地执法人员通过事先协商,找准时机在两地交界处对该砂石厂形成执法“包围圈”,并于后期联合多部门依法取缔了这家砂石厂。“现在,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已经在原来的场地种上了树,现场环境得到彻底改观。”李想高兴地说。

十余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入推进大气环境联防联建联治,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不断擦亮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基调。

携手河北、天津守护蓝天的同时,北京实践也为国际大气治理合作贡献经验。就在今年年初,在双方外事部门见证下,北京市与泰国曼谷市签署了为期三年的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三年,北京、曼谷将重点推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务实合作。

谢金开介绍,如今“北京蓝”不仅是北京人民的民生福祉,也成为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张“金名片”。但在她看来,当前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还很大、远超环境容量。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秋冬季逆温、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转化,出现区域性污染过程。

“空气质量改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仍在向纵深延续。”谢金开表示,这既要自身下足“绣花功夫”,也需继续与周边兄弟省市合力治污,还应不断从大气治理国际经验交流中取长补短。“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谢金开说。(记者田晨旭 余佩璇 李春宇)

Comments

    Comments
    AI Q&A
    Hi! I'm your AI friend for environmental Q&A.

    Feel free to ask me anything!

        DeepThink
        The responses are generated by the AI model you selected. IP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t does not reflect our stance or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