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① | 北京市清河

2025-04-28 生态环境部

清河发源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属北运河水系,自西向东流经海淀、昌平、朝阳、顺义,最终汇入温榆河,河道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174.8平方公里,是实施“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北分洪通道和重要的城市景观河道。

突出问题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沿线毛纺厂、建材厂、家具厂、农贸市场排出的各类污水先后汇入清河。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流域内天通苑社区、永泰园等大型居住项目激增。随着人口快速增长,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污水大量直排,清河逐渐成为一条黑臭河道,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主要做法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清河先后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整治历程,“源头治污”的理念贯穿始终。

一是实施“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水环境方面,通过“拆、改、迁”,陆续关闭3家百年毛纺厂、清河流域最大的北沙滩棚户区、北京最大的万家灯火家具城和著名的洗车一条街等污染源,整治20余处非法排污口。在沿线修建清河、肖家河等四座污水处理厂,铺设管线25.6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20万吨。水资源方面,实施再生水厂改扩建和提标工程,修建补水管线,河道日均补水量达90余万吨。通过改扩建闸门、干支流清淤疏浚,有效保障河道生态流量。水生态方面,科学布设浅滩、湿地,种植乔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定期清理外来入侵物种,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二是“齐抓共管”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深化河湖长制。2017年全面建立市、区、街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由党政“一把手”任河长,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层层压实责任,有效推动解决跨区域水环境问题。在试行河长制一年间,海淀区的水环境问题大幅减少。构建精细化管理平台。建立包括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五大模块的水务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水环境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与问题高效处置。加强生态环保宣传。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日”,组织民间环保机构、志愿者和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倡导节水生活方式。

三是打造“人水和谐”亲水空间。积极满足群众亲水享绿需求,在清河沿线修建滨水慢行系统、单车驿站、手竿垂钓区和休闲服务站,打造蓝绿融合的休闲空间。2020年海淀区启动11.6公里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行动,以河道综合治理带动城市有机更新,先行建成开放的“清河之洲”滨水绿廊,仅2024年就吸引了260万人次观光游览,实现水生态高品质“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成效

一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通过污水入厂、净水入河,2017年以来,清河国控断面水质已连续八年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

二是水生态系统稳定向好。通过再生水厂补水、河道清淤、闸坝联调联控,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岸带修复工程,自然岸线率达62%,岸带植被覆盖度达75%以上。水生物种不断丰富,观测到马口鱼、宽鳍鱲、黑鳍鳈等31种鱼类;发现鸟类98种,包括东方白鹳、凤头蜂鹰、鹊鹞等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清河正建设成为集生态、经济、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城市滨水空间。健康绿道、交织林荫,串联起颐和园、圆明园、奥森公园、温榆河公园等10余座公园,市民到河畔采风摄影、骑行漫步、垂钓休憩,清河成了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清河沙子营闸下游清水绿岸

经验启示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市坚持“三水统筹”,按照“先治污再治河”的理念,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效管护”五方面开展系统治理,将清河从“臭水河”建设成为“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为跨区域、污染严重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参考。


Comments

    Comments
    AI Q&A
    Hi! I'm your AI friend for environmental Q&A.

    Feel free to ask me anything!

        DeepThink
        The responses are generated by the AI model you selected. IP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t does not reflect our stance or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