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分类: 气象
Open WeChat, select "continue" at the bottom
Use "Scan QR Code" to share the web page with friend circles
对于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华北地区的公众来说,沙尘天气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但是,最近5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不难发现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都大大减少了,那么,曾经“肆虐北方”“称王称霸”的沙尘天气为何“威风”不再?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总工程师、首席预报员高歌。


我国有四大沙源地
沙尘天气自古有之,史书记载这种天气为“雨土”。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讲的是凉州出现了类似雾一样的沙尘天气,铺天盖地。再比如《旧唐书》上也记载:“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说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三月下旬的一天,黄沙漫天,什么都看不清以至于“日无光”了。
沙源、强风及热力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产生沙尘暴的三个主要条件,沙尘暴也不是我国特有的天气现象,因此,沙尘天气绝不是“风吹来的沙漠土”这么简单。
高歌告诉记者,目前,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主要有四个源头,分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西、内蒙古、山西、宁夏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
形成沙尘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风,风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季风、局地气候密切相关。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的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因此,冷空气活跃又多风的春季就成为沙尘的多发季节,气柱最不稳定的春季午后就成为沙尘的高发时段。”高歌解释说。


气候变暖影响沙尘天气
高歌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沙尘天气肆虐最严重的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只是由于当时我国处在“人定胜天”的大建设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不重视,人们对沙尘天气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已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2000年至2003年出现了一次抬升,最近5年,沙尘天气偏少尤为明显。
“从客观上来看,近些年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沙源地局部环境有所改善。”高歌说,“如公众熟知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的国家治理工程,再比如我国在2002年到2012年,已经投入超过400亿元用于治理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我国沙源地的总体环境并没有明显改观。高歌表示,造成沙尘天气减少、减弱的主要原因还是动力因素。“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对于我国北方地区而言,大风天气发生的日数明显减少,这是导致沙尘天气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沙尘减少不等于雾-霾增多
近几年,虽然沙尘暴在减少,但雾-霾发生的次数却逐年上升,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破解静稳天气最重要的外力条件就是风,沙尘暴走了,雾-霾却来了,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高歌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近几十年来,雾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后呈现显著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则呈现增加的趋势,这的确与沙尘天气减少趋势相反,“但它们产生的机理、所需的气象条件、表现和造成能见度减小的物质颗粒有很大差异,因此,雾-霾的增多与沙尘天气的减少并没有绝对联系。”
雾是由无数悬浮于低空的细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平均直径大约在1微米至2微米,通常用PM2.5的监测反映霾空气污染程度。沙尘天气的颗粒被统称为PM10,无论是PM2.5还是PM10,这些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中,都能造成能见度减小,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 雾-霾和沙尘天气的成因都比较复杂,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应忽视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如城市化等。”高歌坦言。


来源:http://www.cma.gov.cn/kppd/kppdrt/201604/t20160408_308610.html?bsh_bid=1042820574

相关词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