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

分类: 土壤
Open WeChat, select "continue" at the bottom
Use "Scan QR Code" to share the web page with friend circles

危害:

拟除虫菊酯为脂溶性农药,被作物根系吸收或经基叶传输、分布、蓄积在当季作物体内,甚至构成对后季作物的二次药害和再污染,引起陆生环境中生物及食物链高位次生物的慢性危害。

拟除虫菊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中富集,长此以往,有致癌、致崎、致突变等危害。而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症状。因拟除虫菊酯误服的中毒症状,在消化道方面表现为呕吐、恶心;在神经方面表现为短时间反应迟钝、乏力、运动失调、心悸,然后全身兴奋、惊厥等。皮肤接触的中毒症状多为局部性过敏,出现红疹,眼、鼻、口周围及接触部位有刺痛感。

概述:

拟除虫菊酯是对天然除虫菊酯进行结构改造而合成的一类仿生农药,是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后兴起的一类新型广谱杀虫剂。因过去拟除虫菊酯一直被认为是一类无蓄积性、毒性较低、使用安全的农药,而被广泛用于粮食、蔬菜和果树等多种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成为农用及卫生杀虫剂的主要支柱之一,使用面积曾占整个杀虫剂使用面积的25%。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此类农药不但有蓄积性,长期接触还会引发人体许多慢性疾病。拟除虫菊醋大量进入环境后,容易在环境中长期累积,并通过雨水浸淋、渗透至沉积岩及地下水,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

污染物来源:

农业生产上的广泛使用是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的跟本来源。此外,菊酯类农药生产、加工的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农药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泄露,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也是环境中拟除虫菊酯的来源。

迁移与转化:

土壤是农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主要载体。拟除虫菊酯进入土壤后,被土壤胶粒及有机质吸附。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自然分解;空气不充足,则较为稳定,会随水分缓慢向四周移动(地表径流)或向深层土壤移动(淋溶),被作物吸收或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降解。残留在土壤中和农作物表面的拟除虫菊酯会通过渗透、雨水冲刷等最终进入水体,拟除虫菊酯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主要吸附于颗粒或沉于底泥。

环境标准

在我国,拟除虫菊酷主要应用于蔬菜、水果、棉花和粮食作物生产上。氯氟氰菊酯的环境控制标准为:谷物≦0.05mg/kg, 水果≦0.05mg/kg, 蔬菜≦0.05mg/kg;S-氰戊菊酯的环境控制标准为:原粮≦0.2mg/kg, 叶类菜≦0.5mg/kg, 果类菜≦0.2mg/kg, 根块类菜≦0.05mg/kg, 水果≦0.2mg/kg。 


相关词条

x
AI Q&A
Hi! I'm your AI friend for environmental Q&A.

Feel free to ask me anything!

      DeepThink
      The responses are generated by the AI model you selected. IP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t does not reflect our stance or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