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分类: 气象
Open WeChat, select "continue" at the bottom
Use "Scan QR Code" to share the web page with friend circles
对于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华北地区的公众来说,沙尘天气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但是,最近5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不难发现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都大大减少了,那么,曾经“肆虐北方”“称王称霸”的沙尘天气为何“威风”不再?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总工程师、首席预报员高歌。


我国有四大沙源地
沙尘天气自古有之,史书记载这种天气为“雨土”。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讲的是凉州出现了类似雾一样的沙尘天气,铺天盖地。再比如《旧唐书》上也记载:“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说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三月下旬的一天,黄沙漫天,什么都看不清以至于“日无光”了。
沙源、强风及热力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产生沙尘暴的三个主要条件,沙尘暴也不是我国特有的天气现象,因此,沙尘天气绝不是“风吹来的沙漠土”这么简单。
高歌告诉记者,目前,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主要有四个源头,分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西、内蒙古、山西、宁夏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
形成沙尘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风,风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季风、局地气候密切相关。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的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因此,冷空气活跃又多风的春季就成为沙尘的多发季节,气柱最不稳定的春季午后就成为沙尘的高发时段。”高歌解释说。


气候变暖影响沙尘天气
高歌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沙尘天气肆虐最严重的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只是由于当时我国处在“人定胜天”的大建设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不重视,人们对沙尘天气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已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2000年至2003年出现了一次抬升,最近5年,沙尘天气偏少尤为明显。
“从客观上来看,近些年尤其是最近10年,由于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沙源地局部环境有所改善。”高歌说,“如公众熟知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的国家治理工程,再比如我国在2002年到2012年,已经投入超过400亿元用于治理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我国沙源地的总体环境并没有明显改观。高歌表示,造成沙尘天气减少、减弱的主要原因还是动力因素。“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对于我国北方地区而言,大风天气发生的日数明显减少,这是导致沙尘天气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沙尘减少不等于雾-霾增多
近几年,虽然沙尘暴在减少,但雾-霾发生的次数却逐年上升,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破解静稳天气最重要的外力条件就是风,沙尘暴走了,雾-霾却来了,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高歌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近几十年来,雾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上世纪90年代后呈现显著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则呈现增加的趋势,这的确与沙尘天气减少趋势相反,“但它们产生的机理、所需的气象条件、表现和造成能见度减小的物质颗粒有很大差异,因此,雾-霾的增多与沙尘天气的减少并没有绝对联系。”
雾是由无数悬浮于低空的细小水滴或冰晶组成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平均直径大约在1微米至2微米,通常用PM2.5的监测反映霾空气污染程度。沙尘天气的颗粒被统称为PM10,无论是PM2.5还是PM10,这些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中,都能造成能见度减小,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 雾-霾和沙尘天气的成因都比较复杂,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应忽视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如城市化等。”高歌坦言。


来源:http://www.cma.gov.cn/kppd/kppdrt/201604/t20160408_308610.html?bsh_bid=1042820574

相关词条

x
AI Q&A
Hi! I'm your AI friend for environmental Q&A.

Feel free to ask me anything!

      DeepThink
      The responses are generated by the AI model you selected. IP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t does not reflect our stance or views.